近年来,贵州通过集中政策、产业、科研等资源,积极探索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模式。加快开展提升农机装备“耕、种、管、收”作业质量与效率行动,推动山地适用小型农机研发推广应用,正在蹚出一条适合贵州省情的智慧农机发展之路。
剑河县南明大坝高标准水稻示范田,于2022年探索建立的贵州首个水稻“无人农场”,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无人驾驶系统,人们只需手机大小的操作设备,就能对农用收割机运行路线、速度等进行远程操控,实现“一键指令”让不同设备各司其职,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“通过加装北斗终端,收割机就可以在标准格田中,根据事先规划好的作业路径实现无人驾驶、无人收割、无人卸粮,1小时作业量达六七亩。”工作人员介绍,作业期间不需要农机手任何操作,遇到尽头田埂时,收割机会自主转向掉头。
近年来,贵州不断推动智慧农业发展,采用北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通过对农场设施、装备、机械等远程控制,或通过智能装备及机器人自主决策、自主作业,完成农场水稻种植所有的生产、管理任务,构建全天候、全过程、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。以做到“农场信息全覆盖、农场管理全监控、作物处方全决策、设备作业全无人”。
在北斗系统的加持下,这个“无人农场”,无疑为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场水稻种植的技术革命。
当前,北斗在国家重点领域、大众消费领域的普遍应用,正催生出各种“北斗+”融合应用新模式。贵州传统农业也在向精细化、智能化、集约化的方向转变。“我们希望通过‘北斗+’将先进的精准农业技术引入农业实践中,从而推进贵州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。”北斗除了可以助力农机作业,也可以在自动驾驶领域起到关键作用。当农机遇到北斗,精准农业为粮仓增加了一层守护。
北斗系统与农机智能化技术相结合,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和精确作业。农机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路径和作业要求,自主进行耕种、播种、施肥、喷洒等作业,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。北斗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的收集和传输,可以提供农田的环境数据,如土壤湿度、温度等。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农田的状况,实施灾害监测和预警,减少因灾害而带来的损失。
当拖拉机、收割机、插秧机、农用无人机安装上北斗终端,可实时监测深松整地、播种、植保、收获、秸秆还田等多个主要农业作业环节,逐步实现农场数字化、农场物联网化、农机作业监管、飞巡管理、智能灌溉。